山西雄浑书风发展概述(上)

浏览:     发表时间:2016-07-21 14:56:12

  山西,人文荟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5000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一说。山西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中间为汾河谷地平原,表里山河,物产丰盈,历来是拱卫京都的战略要地。由于山西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山西在整个中国古代都显得十分重要。

  山西辉煌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大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自然的造化,培育这里的人民剽悍、淳朴,雄浑的精神基因已深入这里血液、心灵。因而山西的书法具有雄浑大气、宽博厚重、古朴自然的美学特点。我们山西永济人司空图,也是一位书法家、诗人和诗歌评论家,他写有著名的《二十四诗品》,其开篇就是雄浑。司空图描绘雄浑为:“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我们也不妨用诗的雄浑意境来体味书法的雄浑之美,雄浑的美具备一种元气弥漫、空间宽阔、力量雄伟,从而表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整体美,超然物外的自然美,笔力雄强的力量美,自由自在的传神美。

  中国汉字的创造者是仓颉,他是山西人,是“黄帝之史”,掌管占卜,协助君王决策,沟通人和神。之后,在山西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不断出现了非凡的人物和书法大师对中国的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南北书法共主的卫门书派,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夫人,书仙王远,太原公子李世民、文水才人武则天,迁居外阜的米芾,土生土长的傅山,等等。下面我就沿着这些历史人物的轨迹来回味山西雄浑书风的发展。


  南北书法共主:卫门书派

  在东汉末年,是中国书法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书法自觉的时代。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专门写了一篇《传卫篇》,“卫氏书法几如黄帝子孙散步海宇千万年”“卫家为书学大宗,直谓之统合南北可也”,康有为意思很明确,卫氏书法是南北书法的共主,卫氏书法的基因、精神已灌注到了中国书法的各个流派当中,这种不容置疑的口吻把卫氏书法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非常高的地位。


卫觊  《受禅表碑》


  这个卫氏就是东汉安邑(也就是现在山西夏县)卫氏名门望族。在当时,一切学术文化为士族所占有,由门第的护持而传习不断,而卫氏就是以经史自重,以书艺为传家之宝。卫氏是西周以后历朝的名门望族,魏晋时期更是儒学大宗。到了第4世孙,卫觊是山西第一个有名款传世的书法作品的作者,并且开创了卫氏书法门派,这个门派传4代,约150年,对中国书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卫觊为曹魏重用,执掌礼制,著名的《受禅表碑》就是卫觊所书,此碑雄浑茂密,康有为称赞为“鸱视虎顾、雄伟冠时”;第二代卫瓘,是西晋的章草大家,与索靖同在尚书台,所以并称“一台两妙”;第三代是卫恒,著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书论《四体之势》,卫恒在这里系统总结了卫门书派,并体现了卫门书派的理论高度;第四代是卫烁,史称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第一大家族---王氏,这个王就是“司马与王共天下”的王,其远祖是由太原王氏徙居琅琊,史称琅琊王,东晋时过江到江南。王导为东晋首相,王氏家族的书法为东晋之首,而这样一个书法世家却让卫夫人来教书法,可见卫夫人的书法了得。在古代,好的墨迹不容易看到,笔法也不轻易传人。一但有老师传授笔法,并看到高水平书法真迹,也就具备了成为书法大家的主要条件。那么卫夫人是如何教育王羲之,而成就一位伟大的书圣的呢?

  我们就从卫夫人的《笔阵图》讲起,这个《笔阵图》是书学理论著作,对后世书法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在让我们看看卫夫人在教什么?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卫夫人一定是把王羲之带到大自然当中,瞭望远方辽阔的地平线上,蓝天白云,奇云变换,千里排开,宽阔、翻滚、延伸、变化,这时就会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博大,心灵也随之变得宽广、心旷神怡。以此感觉再回到书房,咫尺之地也感觉到胸怀宇宙之大,一种气势笔底自然流淌……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卫夫人再把王羲之带到高山之巅,感受高山悬崖之上有石坠落, 让年轻的孩子感受速度、加速度,由此产生的势、运动之势,进而产生的力量,同时可能会遇到阻力, 势来不可挡,不可能停止,或弹跳或奔腾,最后势尽而止。师法自然,书写果断,空中打力,但又举重若轻,所以力在书写当中已转化为一种感觉。

  ∣[竖] 万岁枯藤。

  卫夫人又把王羲之带到深山,摸摸一颗老树或者是枯藤,甚至鼓励孩子尝试着用力扯扯树枝,再扯扯枯藤或者老树抑或是蔓藤 ,这就会感觉到枯藤哪种内在弹力、不易折断的韧性,在天地万物之间用心去感受、用情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美的本质,再回到纸上来感受线条内所应具备的刚力与柔性。从美的本质去教书法,要比单纯枯燥的练习笔画,更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再比如:写撇,是要像犀牛角和大象牙那样锐利、爽快、硬朗、质坚;写折要蓄势、发力,体会弓弩绷紧后的弹力和箭发射出的力量。写横折钩,要感觉一种弓弩本身绷紧的力量,转折的筋健力感,圆而有力。写捺,是要回味在大海边看着汹涌澎湃的潮水、一浪接一浪,乱石崩云的力量,来体悟连续不断的力量,转悟为笔势的连接和气脉的贯通。

  这种师法自然的启发式美育,必定给王羲之心灵体验的引导,之后王羲之转益多师,但师法犹在。所以王羲之曾讲“书之气,笔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也就是说用宇宙与道的层面来理解书法,从整体关注精神,用心灵的感受来表达,那时的书法叫“书道”。王羲之开创了新的、研美的文人书风,并和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开创以行草为主的帖学,完成了从古质到今妍的转变。二王的书法一直统领南朝,被称为江左风流。这是北方雄浑书风结合当地山清水秀的必然产物,是一种中和之美,刚柔相济的美,即笔力雄浑,又潇洒自如。

    

  平城魏碑和书仙王远

  而在北方,则是继续沿着卫门书法、沿着雄浑大气的阳刚之路发展。

  大同,古称平城,位于内长城和外长城之间,是中国北方门户,战略要地,同时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地区。作为北魏的首都,辽、金的陪都,大同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因而古迹众多,如: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享誉世界。中国书法也在这里起源、演化、发展成为一种古质之间、隶楷之间的新的书体---魏碑。

  魏碑就是指南北朝时期刻石文字,包括碑刻、摩崖、造像题记、墓志四大类。以北魏为最精,故称魏碑,也称北碑,是楷书的一种。

  魏碑起源于汉碑,是汉隶向楷书的过渡书体,所以上窥秦汉,下接唐楷,对唐楷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魏碑是在旧的规范打破了,而新的规则还尚未完成之际创制的,北方游牧民族彪悍民风渗透其里,不仅具有雄强大气、古拙朴茂之美,而且有千碑千面、千变万化、天真活泼的特点。

  过去我们讲魏碑,都是讲洛阳魏碑,讲龙门4品,龙门十品,龙门20品,而不知有平城魏碑,更不知有平城魏碑12品。

  实际上魏碑的发展也有其起源、发展、成熟与衰落期。也可以大致分成二期,即北魏迁都洛阳后,魏碑在那里成熟;而迁都之前的平城时期,即北魏建都平城97年为起源,加上之前平城作为南都的时期,大约100多年的时期是中国北方书法的空白期。近年随着大量文物出土,数以百计碑刻出土,已经清晰勾画出魏碑是如何起源,这填补了中国书法史的空白。日前新出版的书法史已纷纷填加了平城时期魏碑这一项。在大同地区出土的众多平城魏碑中,最杰出的当属平城魏碑十二品。

  首先我们来到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大同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是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中第11窟东壁上层南的《54人造像记》就是平城魏碑12品之中的一品。这是云冈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比龙门开凿时间还要早12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此时佛教的传入适应了人民的需求,以写经为一大功德也是佛的传播方法。凡建寺塔、佛像,或征战凯旋、巡幸狩猎之际,即聘请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或刻碑、或摩崖、或造像题记,刊石书纪已成为时尚。虽战乱不断,而造像以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强烈,为超度亡灵,有能力、有条件的人,常常要建佛龛、凿佛像,同时在周边刻上一段文字,或是摩崖式,或是碑碣式的,即上层佛龛,下面题记,这段文字就是造像题记。在明清以前,这种造像题记是不被学界书界所重视,因为不管有没有书丹(书丹就是书法家把文字书写在石头上,再由刻工凿出),只要经镌刻,字与字之间的连带之势必然失去,软毫精细微妙的变化意趣必然丧失。到了清代,人们才逐渐注意到金石气的美。所谓金石气,就是经过风吹雨淋,日月风霜,自然剥蚀所产生的一种沧桑之美,把这种沧桑美和原来的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欣赏,其结果在审美上超越了原来的作品,进而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首先是欣赏金石气,欣赏其岁月沧桑,由此而产生的整体的浑厚、沧桑之美,并与自然环境、石窟造像浑然和谐一体。

  平城魏碑其中有三品则是同时出土于大同司马金龙墓,现在我们又来到大同博物馆。在这座造型独特、气势宏伟的博物馆内,保存着平城魏碑12品的大多数。《司空琅琊康王墓表》碑额为一品,其妻《姬辰墓志》碑阴为一品,碑阳为一品。这三品是平城早期的佳作。而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司马金龙墓中,同时出土的北魏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是国家一级文物。这个漆屏上有大块题记文字和榜题,是极为罕见的北魏墨迹书法。是小楷,多取横势、方势;许多横画有汉简的意思,而转折已是明显的楷化;结体古拙、宽博。但凡讲魏碑,都是铭刻体。这件大同出土的北魏书法手写墨迹,显然对研究魏碑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北魏彩绘人物漆屏


  由于山西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汇地区,加之北魏建都平城,必然使这里人文荟萃,能工巧匠汇集,不但山西地区存在有众多名碑,如:临猗博物馆霍杨碑、太原纯阳宫曹恪碑、山西博物馆藏娄睿墓志 ,等等,而且北魏也向外派出众多书法人才去外地书丹、刻石。

  由北魏太原人王远书丹,刻石于汉中的石门东壁的《石门铭》,是北魏摩崖石刻的巅峰之作,是书法史上一座里程碑,也称为《王远石门摩崖》。它被康有为认定为魏碑三大神品之一,即爨龙颜碑、灵庙碑阴、石门铭。书品是古代对书家和书法作品的品味评论。康有为把碑分成6品,即神妙高精逸能。神品为最高。神品的作品具有千锤百炼,最后达到浑然天成,没有制作痕迹,从心所欲不逾矩,雄浑大气。

  《石门铭》,地处人迹罕至悬崖,石质坚硬,所以破坏很少。这个摩崖非常宽阔,所以书写时不受纸张限制,书丹时又受大自然雄伟壮阔熏染心绪,书风自然开张,气势宏伟;点画瘦劲,仰行取势,中心宽大,而四周随意延展,字距行距疏宽,被誉为舒展、奇逸、洒脱,是圆笔的极致。有一种未经整饰的自然美,和未经异化的人性美。摩崖刻石,有书丹人的意趣,又有刀刻的刚劲,在加上历史久远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造成的非人工意味,具有雄浑古拙之感,我们也称之为金石气。

  书写《石门铭》的王远当过太原典签,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天才书法家,因而被誉为书仙。王羲之是书圣,王羲之代表着遒劲、灵巧、轻松、流畅的书卷气;而王远为书仙,代表着雄浑茂密、气象浑穆的金石气。这有点类似诗歌中的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的地位。

  北魏大同人穆子容,是北魏著名书法家、藏书家。穆子容求天下人书,逢书必抄,藏书有万卷。穆子容书写有《太公吕望碑》,康有为曾评价:浑厚莫若穆子容。《太公吕望碑》浑厚有力,古厚盘礴,是颜真卿的师法渊源。历史上几乎所有书法大师都从民间书法中的到滋养,吸取哪种浑厚、率意、活泼、意趣、天真、自然的因子。

出土于永济的《张黑女墓志》代表北魏墓志的最高水准。此碑原石已失,现有何绍基藏的剪裱孤本,并跋“遒厚精古”,虽是楷书,却有隶意,且有行书笔意,结字微扁,体含动势。康有为称之为“质峻偏拓之宗”。

  通过这些魏碑,我们现在可以清晰地看出北朝时期山西雄浑大气书风对全国书风的巨大影响力。


分享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更多
>>>
推荐给朋友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QQ空间
腾讯朋友
人人网
豆瓣
百度贴吧
网易热
印象笔记
复制网址

 

 

首页 | 关于我们

熊晋书法艺术 版权所有 2016 晋ICP备12003399号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新建路187号华宇国际B座16层A

技术支持:东方晋韵

晋公网安备 14010902000552号

姓名
电话
留言
验证码 *
图片展示

 大海有真能容之理   明月以常不满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