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雄浑书风发展概述(下)

浏览:     发表时间:2016-07-21 14:54:50

迁居外阜的米芾

  历史上有许多大文豪也都是大书法家,只因文太盛而盖过其书名,像山西人白居易、柳宗元、司马光 王维、温庭筠、元好问等等,数不胜数。还有名相帝师,像狄仁杰、裴度、陈廷敬、祁隽藻,等等 。 

  还有祖上徙居外地 ,同时也把山西雄浑书风带走, 并进而影响全国的。像柳公权 、米芾、 王铎。柳公权祖居地就是山西河东,这个柳就是颜筋柳骨的柳,也是欧颜柳赵的柳,被封“河东郡开国公”。王铎,一般认为是河南孟津人,但王铎本人自己常常自属山西洪洞王铎。

  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是宋苏黄米蔡4大家之一,宋徽宗招为书画学博士,是公认为继承二王书法最好的,后世入二王体系的多从米芾入手。其书法特点是运笔跳跃、奔放、潇洒、迅疾、激昂。米芾自称其书法为“集古字”,用笔为刷字;米芾的书法强调精神风范,强调整体气势,率意真趣;米芾特别强调体势,通过体势来加强动感,从而相互照应、浑然一体。因而米芾虽然是继承二王研美帖学,但笔力更加雄浑,体势更加跌宕,整体气势更加雄强。


米芾《临沂使君帖》


  米芾不但在书法创作上是一代开宗立派的大师,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也颇有建树,著有《海岳名言》,其中有一些观点引人深思。

  “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很多文献上,都有一则故事是关于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的。有一天王献之在聚精会神地写字,王羲之悄悄的进来,王献之竟然没有发觉,王羲之出其不意从背后拔毛笔,竟然没有拔出,王羲之感叹:此儿后当复有大名。果然后来王献之在其父基础上更进一步。于是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写字一定是抓笔很紧,才能写好字。其实这是一个千古误传。用力抓笔,指腕僵化,力止于手腕或手指,力不能到达笔尖,写不出筋骨力道。要使笔成为手的的一部分,手的延伸,只有全身放松,把笔轻灵,才能精神灌注于笔尖,用心去感受笔与纸的摩擦,感受线条的律动。

  “书法本体形式”:书法要超越文字 ,进入审美层面,书法是通过点画以及其造型,通过整体组合和对比关系来表达思想、情感的。

  对唐代楷书的激烈批判:米芾针对唐代楷书进行了激烈批判,指出唐代楷书点画刻板,缺乏变化;大小一律,状如算子;起收藏头护尾,形成前后2 休止符,破坏了气脉贯通;做作不自然,没有平淡天真之趣。米芾强调要以奇为正,通过体势来强调整体关系,进而达到率意、有真趣的精神面貌。

  米芾的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宋代以后的楷书发展和元明的行楷发展,后来的碑学其实就是米芾鄙唐观点的延续。米芾的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其雄强笔力影响了此后元明清的书风发展。

                     

雄浑豪迈的傅山

  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位雄浑豪迈的行草大师。他的行草作品和美学思想带有极为强烈的悲剧性崇高美的美学特征:把丑突出地引入书法审美范畴并赋予其内涵;民族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孕育在其书法作品中;揭露、批判现实的罪恶、痛苦、悲惨;他的书法思想具有深刻的、以人性的觉醒为旨归的启蒙性;其书法雄浑豪迈、脱略蹊径。这个人就是山西傅山。

  傅山,字青主。400多年前生于太原,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是太原的一个文化象征符号。傅山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有关傅山的人品、学术、医学、书法等等,在全国是一大显学。


傅山 五峰山诗碑


  傅山书法流传很广。其中山西博物院和傅山纪念馆收藏有傅山大量书法墨迹。傅山碑刻以晋祠藏的《段帖》,纯阳宫的《天泽润公碑》,寿阳五峰山的《五峰山诗碑》最为精彩,

  在晋祠内,有一座“傅山纪念馆”,在这里收藏有傅山大量书法墨迹。其中《伏想清和》就是一幅意临二王的作品。傅山是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书法的,是学习二王帖学一脉;傅山是在二王一脉上下过真功夫的,但傅山学习经典,更主要的是把握书法的实质,把握书法的内在逻辑规律,傅山有意拉开与原帖的距离,借题发挥,其实就是一种再创造。

  其中这幅4条屏《晋公千古一快》居然是一封回信,也就是别人给傅山写了一封信,傅山写了一封回信。但这幅回信不是用信札写的,而是以书法创作的形式写了一幅大尺寸的4条屏。这种以高堂大轴代替回信,也不失为一大创举。这个四条屏,章法上很讲究,每条行数都不同。第一、二条3行,第三条4行,第4条2行。这样也形成疏密的对比,以及视觉的重点。郭沫若非常钦佩傅山的书法,并在原迹上题跋:傅青主豪迈不羁,脱略蹊径,晚岁作此,真可谓志在千里。

  讲傅山不能不讲傅山的连绵行草《五峰山诗碑》。首先这块碑的内容是傅山专论狂草的,它集中反映了傅山的美学思想和傅山心中的狂草审美理想;第二,这块碑是是傅山最具浪漫色彩的、奇特的、真气弥漫的豪迈不羁的连绵狂草代表作。这块碑现在还保存在山西寿阳的五峰山龙泉寺。

  傅山的诗很难懂,字形用了大量的异体字、假借字,大量的比喻。这块碑是专论狂草的。我在这里,归纳为4点:

  第一:大巧若拙。傅山把自己的书法比作野鹜,他是反对家鸡式的妩媚。讲傅山的书法不能不讲傅山的审美思想,不能不讲傅山的“四宁四毋”。关于这一点非常重要,他会帮助我们理解傅山,理解傅山的书法,理解傅山的人品。

  傅山有一段影响至深的名言“四宁四毋”。具体来说就是“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直毋安排” 。 “四宁四毋” 是傅山通过自身的书法实践概括出的美学思想,对后来的书法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仍是学术界的热点议题。这里有政治方面的分析,有对人品认识方面的分析,也有的人把字写得很丑、很荒诞,却断章取义地说傅山就是要丑,给自己的所谓丑书找到理论根据,等等。 

  为了解释这一点,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四宁四毋”的句式。  我们常说宁死不屈 ,不是想死,而是不愿屈服、不愿屈辱地活着,宁愿去死。所以傅山不反对美而要丑,而是反对媚俗、轻滑、安排。傅山强调真情,大巧若拙、内在的、精神的;是真实自我再现,朴实无华的;是“精雄老丑贵传神”的美。 

  傅山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实际上这正是对“四宁四毋”的最好注解。傅山强调修养,讲做人,讲气节,讲正气;傅山的书法思想早已超越技法,傅山的书法透露出一种正气、一种浩然之气;

  第二:豪迈刚健:

  傅山的书法豪迈刚健。傅山曾说过:“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掔是取。” 《易经》六十四卦,以乾卦为为开篇,“乾,健也”,象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乾卦强调刚健之力,而刚健之力蕴含着创造性、变化性;“六爻”即以表现刚健有力、变化莫测的龙为象征,告诫人们要懂得刚柔相济、刚柔相推的变化法则;“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用九”与《坤》卦的“用六”相对应,含“六爻皆变”之义,以事物的变化无限示“君子当自强不息”。因此,乾卦进至六爻之位而成无头之龙非凶而吉。要用心去体悟其无限变化之义,从而超然物外,客观分析,以掌握变化的法则;腕随心动,才能善于变化而不被变化所拘。傅山用简洁深刻的乾卦哲理、诗化的语言来告诫书者,要遵循自然法则,要有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不为清规戒律所羁绊,要以变化的自然法则,顺势利导,刚健出之。这时傅山的神采与气韵弥漫于字里行间,气势与力量扑面而来;再加上傅山用丑怪、古拙、支离等原始、纯真的元素和这种气势结合,从而给人以豪迈不羁、刚健古拙之美和内在的心灵震撼之力。

  第三:苍劲线条:

  傅山提出傅山心中理想的狂草线条的是什么样子,像一团团盘绕交织穿插在一起的苍劲有力松树,这是一种理想,一种感觉。师法自然,是很高的境界,历史上的大师无不如此。那么如果把这种感觉上升到理性的解读的话,将更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才是草书的线条。

  我们常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尤其是草书,线条是狂草的灵魂。线条的形质是深层承载着书写者的情感,所以要细品细节,品味线条的形态和质感。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是理想的呢?线条要有节奏,要有厚度,还要有力度,还要有姿态。首先,草书是表现节奏韵律的,所谓节奏,就是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行云流水中表达出情感,没有节奏,线就是死的,没有活力,草书是通过节奏韵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情绪的心电图;其次,线条要有厚度,我们讲做人要有内涵,要有厚度,厚德载物,在书法上要力透纸背,厚重,线条的立体感要写出;再者,要有力度,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笔力要刚健,但同时考虑阴阳,又要有遒劲的一面,刚柔相济;进而要有姿态、动态的丰富性。

  第四:艺术想象:

  傅山谈到他心中的狂草是什么样子,“回顾奔蛇兽,旋骇竹木龙”

  当傅山喝了酒,睡了一觉后,冷静下来,暮然回首,狂草就像奔腾的野兽,让人感到威猛无比,狂草就像出水的蛟龙,让人感到惊骇震撼。有时傅山看了自己的狂草,自己也经不住发笑,他笑自己的狂草就像道家的神符。“若做神符镇,差消息市容”,傅山也就半开玩笑地说把他的书法挂在厅堂里,可以当做镇鬼的神符,可以镇邪祈福保佑太平。

艺术不能直白,而是让人充满想象,启发人的创造力,想象力。

  为什么我们说狂草是一种重整体、重气势、重气象、重精神的书体,狂草书通过形质(即线的形态和质感)直抒胸臆而表现性情、表达思想,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

  我们通过理性的一番解读分析,再回归感性。我们欣赏傅山的狂草,要去感受,用心去感受,要发挥想象力,要和傅山在精神上对话。首先是看其整体格局、气象,傅山写的气势磅礴,整体视觉冲击力极强,极具艺术感染力。密密麻麻,曲曲折折,信手写去,一片生机。再看字形结构,傅山一反常道,以繁代简,用繁复的行书字形,加上极度的反复穿梭盘绕连绵,这是傅山行草区别于他人的最大特点。再看线条。我们看傅山的线条,是以大篆笔法书写,柔中带刚,提按在单线行进当中,而不在转折处,极富韧性拉力,线条动感极强,极具艺术感染力。

  我们从玩味笔墨点画入手,通过形质来感受到傅山的精神气质、审美理想。再结合当时清兵攻占太原后,傅山携母亲到寿阳五峰山龙泉寺出家当道士的时代背景,我们就不难感受到傅山为什么用丑拙、连绵,这些不对称、不和谐表现方式,来表达其内心矛盾的激烈冲突,哪种“剪不断,理还乱”,对故国无限眷恋,以柔克刚的精神跃然眼前。此时傅山书法的灵魂和作品形式一起都成为其书法不可分割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说欣赏傅山的书法作品,就是在欣赏其崇高的人格人性力量;就是在欣赏一种悲壮的历史力量。因而我们也可以说傅山的书法艺术作品是不朽的。

  傅山书法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之精神,以“豪迈不羁、脱略蹊径、志在千里”之气势,追求着人性的觉醒,从而表现着悲剧性崇高之美。其深远的影响就在于傅山给后人开拓了一条以人性、文化的内涵支撑技艺,以哲学、美学的创新思维指导创作实践而形成完美的书法范式之路。傅山作品的灵魂有着惊天地、泣鬼神般的不可端倪的方力!就磅礴气势、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而言,傅山在行草艺术上的成就是继表现盛唐雄伟气象的颠张醉素的双子座高峰之后,在动乱的年代和王铎一起撑起了明末清初表现个性解放、追求人性觉醒、雄浑豪放的又一个双子座高峰。

  总而言之,山西的书法史,就是一部雄浑大气、宽博厚重的书法风格发展史, 是一个人才辈出并影响全国书法的发展史。


分享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更多
>>>
推荐给朋友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QQ空间
腾讯朋友
人人网
豆瓣
百度贴吧
网易热
印象笔记
复制网址

 

 

首页 | 关于我们

熊晋书法艺术 版权所有 2016 晋ICP备12003399号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新建路187号华宇国际B座16层A

技术支持:东方晋韵

晋公网安备 14010902000552号

姓名
电话
留言
验证码 *
图片展示

 大海有真能容之理   明月以常不满为心